上一篇是寫給對社運沒有接觸的人看的,這篇比較像是我自己的心得跟問題。
***
我從周三晚上開始參加活動,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只能下班後過去一兩個小時,但是對照今天許多社運前輩的發文,以及我自己參加這幾天的經驗,愚鈍的我似乎也能發現氣氛有轉變的趨勢。
周三晚上我們八點多到,都還可以勉強擠在群賢樓前聽各界賢達發表意見,即便後來因為太過擁擠而退到後方,也都能清楚聽見台上的聲音。周四晚上人潮漸漸多了起來,我待在人潮稀少的開南商工門口,聽不清楚台上的聲音。昨天晚上抵達善導寺的時候,天津街、青島東路的人都多到滿出來,一群一群的人從捷運站步出,湧入立法院周邊街道,我們還算幸運,在濟南路找到位子坐下沒多久整條路也就都滿了,但是很多人一直想往前走,沒有要坐下來的意思。隨著時間越來越晚,他們也就慢慢散去了。我們坐下來的地方,完全聽不到台上的聲音,大家自顧自聊天、玩手機或看書。
回來大睡了一場,醒來看到很多社運前輩在臉書上批評這次的活動太強調和平理性,質疑學生們為什麼不當「暴民」,為什麼不好好革一場命,為什麼要把攻佔立法院弄成太陽花學運。然後有人開始說,似乎可以預見學運的失敗了,這裡不好那裡不好,很可惜。陳為廷星期五說,政府再不出面,學生考慮包圍國民黨各地黨部,然後臉書又炸開了鍋,有人說應該沾染政治色彩,不然只會落人口實,但也有人說這招有用,分散了一些警察。我吹了一夜的風,似乎快感冒了,頭昏腦脹想不出誰對誰錯。
我最大的疑問是,在社運現場面對一起站出來但立場有差異的同伴,容忍的程度應該到哪裡?周三晚會有個自稱是泰雅族畫家的人上台發言,說話只有激情沒有內容,叫「同性戀馬英九」跟「女同志蔡英文」出來面對,然後似乎還有人歡呼...... 更大的差異存在於意識形態,我們可以一起出來譴責國民黨的蠻橫,但是對於服貿該不該簽、該開放多少、該怎麼看待台灣的主權等等,大家的意見還是很不一致。
整合內部的不同聲音,是每個團體、每場戰役都必須面對的問題。我不希望所有意見最後被河蟹掉(我們又不是政府),但也不希望最後分崩離析讓政府得利。真的很希望議場內外的公民團體能夠順利達成共識,讓更多人注意服貿議題,凝聚最大的公民力量,改變現狀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