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29日

【論辯】性別與性傾向

每天都看到保守人士對於多元成家法案的反智污穢辱罵,不只反同還反性。追根究柢,我想是他們不了解性也不了解同志的緣故。我雖然也沒有非常懂,但自問應該還能解釋一些基本問題。

性別:性徵、認同、氣質、刻板印象
法律對於性別的認定是第一性徵,也就是嬰兒出生時性器官的形狀。大部分的嬰兒只會有一種性器官,但也有生下來就具備兩種性器官的。由於出生登記必須填寫性別的關係,很多雙性徵嬰兒被迫進行手術,只留下一種性徵,不過德國已經通過法律,雙性徵嬰兒的性別欄可以先留空白,讓他們自己選擇要成為的性別 (相關新聞請看這裡)。除了生理的性別以外,心理也有性別之分,稱作「性別認同」,和生理性徵是分開的。換言之,一個具有男性性徵的人可能認為自己是女性,只是生錯身體,女性性徵者也有相同情形,這個族群稱作「跨性別」,有人會動手術成為另一個性別,有些人不會。

別人的第一性徵我們通常看不到,我們看得到的是對方表現出來的外貌、服裝、說話方式等等,稱作「性別氣質」。「陽剛」「陰柔」是最常見的性別氣質形容詞,但是性別氣質不是非黑即白的觀念,而是「光譜」概念,陽剛與陰柔之間有很多詮釋空間。


性徴、性別認同、性別氣質、性傾向光譜 (圖片來源:台灣同志諮詢熱線)

如果我們認為某些男生「不像男生」,某些女生「不像女生」,我們很可能落入了性別刻板印象的窼臼。男性與女性的身體素質與心理層面的差異並不明顯,而且更多是受個人因素影響,沒有什麼事情是「只有男/女生可以做的」。例如以運動員而言,世界短跑冠軍男性與女性的成績是 Usain Bolt 9.58 秒 (風速 +0.9),Florence Griffith-Joyner 10.49 秒 (風速 0),差不到一秒而且 Bolt 還有受風速影響,如果換成 Serena Williams 跟盧彥勳 PK,結果可能會不一樣,比較男女的差別沒有意義。理想的教育應該是讓人知道自己有權利選擇要成為的樣子,善用自己的特質與能力。

性傾向
性傾向指的是選擇伴侶的傾向,可粗略分為異性戀、同性戀與雙性戀。對某些人而言,性傾向是不能改變的,但也有人的性傾向會隨著時間改變,稱為「情慾流動」;性傾向也不一定是完全的,性學大師金賽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同性戀/雙性戀傾向,金賽量表描述了不同程度的性傾向。

一直有人認為性傾向是可以改變的,因而成立眾多團體與醫療機構,希望透過各種方式「教育」或「治療」同性戀者,最有名的是美國「走出埃及國際組織」(Exodus International)。今年六七月的時候,走出埃及國際組織的領導人 Alan Chambers 公開宣布組織解散,同時對 LGBT (女同志、男同志、雙性戀者、跨性別者) 公開道歉,結束組織 27 年的歷史。即使是在美國,走出埃及的評估與「治療」結果也不受專業心理健康組織信賴。


了解性別跟性傾向的觀念之後,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:
Re: [問卦] 這樣算同性結婚?
這對夫妻一位是生理性別女性、性別認同女性、性別氣質陽剛、性傾向女同志,一位是生理性別男性、性別認同女性、性別氣質陰柔、性傾向女同志,在現在的台灣可以結婚。不過,讀完他們的故事,會不會覺得性別對於結婚這件事情好像沒那麼重要?人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。

2013年11月27日

【瑜珈】初學筆記

最近在瑜珈練習小屋上單人課程,一個月一次,現在進入第二個月的練習。還不敢說有什麼練習的心得,不過倒是可以把自己的體會跟老師的教誨結合,不定期 po 一點筆記。

瑜珈是一種運動
第一堂課的時候老師問我練瑜珈的模式,我說我用 All-in Yoga 的 Sun Salutaion (拜日式) 當暖身,再照著《瑜珈解剖書》做幾個體位法。老師說:瑜珈不可以當暖身運動,要先暖身才可以做。暖身的用意在於潤滑關節、舒展肌肉,為體位法做準備,正確的暖身做完,手腳掌心都是溫熱的,後頸會微微冒汗。
某些瑜珈體位法可以鍛鍊肌肉,可是前提是肌肉有一定的強度,如果肌肉沒力氣又硬練,姿勢就不可能正確,其他不應該用力的肌肉用力了,做久就會受傷。這種狀況下,應該先鍛鍊相關肌群再練習。要知道自己的身體哪裡需要加強、如何加強,才能夠長久練習而不受傷。如果自己不知道,應該請教老師。

瑜珈不是追求柔軟度的運動
雖然瑜珈練久可以增進柔軟度,而增進柔軟度對身體健康有幫助,但是瑜珈不是追求柔軟度的運動,而是應該兼顧強度與柔軟度。一味追求關節肌肉的柔軟而不鍛鍊力道,最後會沒有力氣,無法支撐身體的重量,反而衍生疾病。

瑜珈是觀照自身
學習瑜珈之後,我把注意身體狀況的習慣帶到生活上,留意身心的感覺。天氣稍微回暖就捲起袖子,變涼就加外套、喝熱水;注意睡眠品質與心情,累了就早點睡,睡前做伸展操放鬆,不看電腦也不聽音樂。觀照自身的好處是,問題早期發現早期解決,就算自己解決不了,也能在身心俱疲之前找到專業人士幫忙,不會嚴重影響生活。

體位法
體位法不是把動作做出來、伸展肌肉而已,首先要確定施力的部位跟角度正確。確定動作正確以後,要記住整個身體協調的感覺,回家練習的時候也要追求同樣的感覺,時時注意身體各部位的姿勢與角度。體位法維持的時間固然不能太短,但也不能撐到沒力氣,要留一點力氣回到準備姿勢。

呼吸
體位法只是瑜珈的一部分,而且不是最重要的部分。呼吸比體位法重要,理想的體位法練習是配合呼吸的。練習呼吸的終極目標是把 (平常沒撐開的) 肺撐開,吸氣與吐氣都深、長且均勻。




延伸閱讀:
鍛鍊瑜珈體位法的順序
練習體位法常犯的錯誤
不要只想著把體位法做好
練習呼吸控制的訣竅
如何檢驗您的瑜珈功力?

這些文章都是老師寫的,學生我非常不客氣地轉連結了,有心長期練習瑜珈的朋友們不妨讀讀。

2013年11月10日

【絮聒】那些男孩女孩教我的事

標題很老梗、內容是跟平常不太一樣的感性,但是句句屬實。
原文是回應某位朋友對於同性婚姻、多元成家的「心得」,因為覺得自己能夠寫到快哭真是太了不起了,所以想說存檔一下。

謹獻給我人生中遇過的,所有不符合社會期待的男孩女孩們,願你們都能自然做自己。我會跟你們並肩作戰,堅持到底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國小到高中我都在雲林縣讀書,我不知道身邊有沒有同志朋友,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公開身分,但我知道就是有一些人的氣質跟我不一樣。我的朋友中有說話尖聲細氣、家政課作品永遠拿高分、喜歡模仿女明星唱歌跳舞、心思細膩容易受傷的男生,也有聲音低沉、喜歡褲裝甚過裙裝、個性豪邁、身材壯碩的女生。我說不出他們有哪裡不同,但我感覺得出來。有些同學會開他們玩笑,說這樣的男生是娘娘腔,女生是男人婆,還會問他們喜歡異性還是同性。多年後想起來,我知道這些同學們只是好奇,但是在我理解這些男生女生的處境之後,我仍然覺得難過。

我真正遭遇同志族群,是在我到台北來讀書,加入台大外文系的時候。如同我先前所講,我對於同志一無所知,只有直覺。記得有次某位女同學在部落格上說遇到帥哥,但對方太帥了,她覺得可能是同志。我在底下留言:「這樣未免太悲觀了吧?」女同學傳私人訊息給我,說有同志在看她的部落格,很抱歉必須刪除我的留言。我當下覺得非常震驚,我不知道這樣對同志族群是一種傷害,因為我從來沒有瞭解他們的處境,即便我很同情他們、很想幫助他們,但因為我的無知,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無意中令他們難過,這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。這次事件當事人很可能都已經忘記,但是對我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起點,這件事情過後我開始改變態度,不再自己猜測他們的心理,而是多方尋求資源了解他們,閱讀許多人的心路歷程,聊天的時候我也很仔細聆聽,漸漸地他們願意向我講一些比較私人的事。

因為住宿舍的關係,我有很多機會跟這些朋友們一起吃飯、聚會、聊天,在我離家遠行的日子裡,他們填補了我的生活。對我來說,他們就是我在台北的家人,我不願家人因為天生是世界無法接受的樣子,而忍受世界的不公平眼光與歧視作為,甚至遷就這個 (可以了解卻) 不了解他們的世界,強迫自己偽裝成另一個樣子。而因為我也曾經是不了解同志的圈外人,我知道很多話、很多行為都是無心的,所以我才更熱切希望世界能了解同志,因為我相信世界有改變的能力,有愛的能力,包容每個成員的每個選擇。

我看同志朋友們,就像看我的家人一樣。

當我找到我愛的人,我想與他共度一生,我想在我的身分證伴侶欄填上他的名字。若我必須接受手術,我想他幫我簽手術同意書。我想生他的小孩,跟他一起出席親師座談會,讓我的小孩大聲說:「他們是我的爸爸媽媽」。我想跟他一起做好多好多事。然而,我每次想到我的同志朋友們沒辦法做這些事,我真的覺得非常難過,難過到要哭出來。我很喜歡的女作家陳雪 (強力推薦她的文章!我覺得她文筆很好) 寫過,我們都會遇到鄰居親戚朋友問「有沒有男女朋友啊?什麼時候結婚啊?」這些問題,對於我們異性戀而言,這頂多就只是一個很煩不想回答的問題,但是對於同志族群而言,卻是艱困的「要不要出櫃」的抉擇,因為社會還有很多人無法接受他們、無法預期對方聽到自己誠實的反應,所以非常掙扎。我聽了覺得好心痛。我不想要我的兄弟姊妹親戚朋友這樣掙扎,他們對我而言,就是這樣的重要關係。

每個人的家庭都有不同的價值,我自認為我的家庭非常美滿,爸媽和睦、管教開明,但我從來都不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而且可以這樣。我的媽媽在雲林當國中老師,接觸很多家庭狀況不同的學生,有隔代教養的,單親家庭的,父母都健在但不關心或溺愛子女的,外籍配偶的,很多。我從他們身上看到,我們所謂「不完整」的家庭可以培養出很好的人,所謂「正常」的家庭價值也可能培養出很爛的人。如果我們告訴學生家庭只能是「爸爸早起看書報,媽媽早起做早飯」,那麼我們要向不是這種家庭出身的孩子說什麼呢?當他們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,因而傷心、難過、自暴自棄的時候,我們要怎麼安慰他們呢?當其他來自「正常」家庭的孩子,因為不知道有很多人家庭不像他們一樣,因而欺負來自「不完整」家庭的孩子的時候,我們要怎麼教育他們呢?

雖然我很早就決定不當老師,但是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,我的思緒常常回到小時候,好多好多不是我們印象中「正常」的小朋友們,眼裡透著無辜。我深切知道他們是無辜的,我以前沒來得及保護他們,所以我現在跟他們站在一起,我決意挺身而出,盡一切努力捍衛他們存在、不遷就世界的權利。